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媒学院举办2025年第8期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传媒  发布时间:2025-04-16      浏览次数: 审核人:王慧

2025 年 4 月 15 日,传媒学院于西配楼 S209 室成功举办了第 8 期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上4名硕士研究生分别以AI虚拟陪伴、暴力幽默广告、城市品牌传播为主题,依次对各自研究相关的文献展开分享。硕士生导师望海军、王慧、黄钞华、代婷婷、袁兵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并给予了建设性的学术点评。传媒学院部分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论坛。

陈超峰同学的分享聚焦虚拟陪伴,基于当下社交焦虑现象以及社交机器人在情感、心理问题的应用背景,引出了“虚拟陪伴使用频率是否会影响社交焦虑”的研究问题。该研究通过两次测量虚拟陪伴使用频率、情感表达、正念程度以及社交焦虑程度,探讨了虚拟陪伴使用频率与线上、线下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虚拟陪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为数字社交提供情绪支撑,也可能加剧对现实互动的回避;情感表达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可进一步降低用户社交焦虑;正念起到调节作用,正念水平较高的个体在线社交焦虑下降更明显,离线社交焦虑上升较少。正念水平较低的个体,虚拟陪伴使用频率对在线社交焦虑的缓解作用较弱,但对离线社交焦虑的提升作用更强。

陈家敏同学提出了虚拟陪伴能否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问题?基于跨文化比较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虚拟陪伴使用频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揭示了结合型社会资本和桥接型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性别在这一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且中美两国在这些关系上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王景皓同学讲述了美国、克罗地亚、韩国三个国家之间对暴力幽默广告的不同看法。汇报内容从国家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程度以及文化松紧度出发,揭示了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运用内群体和外群体理论,阐述韩国人、美国人和克罗地亚人对跨文化国家队暴力幽默广告的看法和态度。

贡林凌同学从地域文化认同方向入手,分析城市品牌构建路径。研究认为,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应从精神文化、元素符号和表现形式构建高辨识度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以大同为例,其实践表明该策略能有效解决城市品牌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本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四位硕士研究生围绕AI虚拟陪伴、暴力幽默广告、城市品牌传播等前沿话题,为在场的师生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硕士生导师们的点评高屋建瓴,从专业视角出发,为同学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建议。

此次论坛不仅实现了学术观点的多元碰撞,更为研究生们的选题进一步深入细化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导。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以及聆听同学的精彩分享,研究生们对各自的选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明确了深化研究的方向与路径。相信依托这一学术交流平台,传媒学院的研究生们必将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