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传媒学院在西配楼S202举办了关于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的一场读书分享会。本次研究生知行论坛以网络传播经典书籍《新媒体用户研究》为读本,六位同学研读其中章节,分享读书心得。李青青副教授作为本次论坛特邀点评专家并主持分享会。

分享开始前,李青青老师首先介绍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类型的用户,并详细讲解“网络节点化的新媒体用户”、“媒介化生存的新媒体用户”和“赛博格化的新媒体用户”三种类型,要求学生打开学术视角,关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人、媒介与现实生活等关系的裂变与重塑。
张杨同学针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三条线索与用户的节点化”向与会者讲述了新媒体的演变,社会属性的强化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过程,并表示如今新媒体用户的角色从“受众”变成了网络的基础单元——节点;蒲晓凡同学则通过信息的生产、传播、消费过程讲解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对信息产业产生的影响、相关运行机制及专业媒体所受到的挑战;第三位分享者方诗如同学则告诉与会者,目前新媒体用户不仅是传播结构上的节点,也是社会网络的节点,而这些节点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联结能力,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连接带来的影响;陈宇同学则介绍了目前存在于互联网平台上的共享经济、社群经济和场景经济三种经济模式,并讲解如何运用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新媒体营销,如何使用场景思维研究新媒体用户心理。

在接下来的读书心得分享过程中,陈兆瑞同学带来了受众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当下传播模式变化的精彩论述;庞一洁同学对于现实时空与媒介失控笼罩下的用户这一章节向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了在移动传播时代,一切的时间都有可能是黄金时间,而空间对于传播的影响也并没有消失,媒介时空与现实时空相互渗透着,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它们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起来。

在六位同学汇报完成之后,李青青老师针对同学们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讲解不全面的地方给予了补充。她告诉同学们,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区块链”“元宇宙”的出现代表着更加前沿的新媒体技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多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目,不断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