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传媒学院2022年第二十一期研究生学术论坛于主楼204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策略与创新路径研究”,杨铭、朱宣宣、孙佳伟等八位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分享。
首先是杨铭对自己的论文《江汉平原皮影在儿童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工作计划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她先为我们讲述了皮影戏的概念和儿童动画的概念以及江汉皮影现存问题的外在与内在原因和儿童动画的现存问题。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杨铭同学提出将江汉皮影戏和儿童动画相结合,并搜集了许多资料来为江汉皮影戏和儿童动画的相结合提供理论支撑。她阐述到她的研究目的旨在将江汉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儿童动画的多元创新相结合,将江汉皮影艺术融入到儿童动画设计当中,让更多人了解江汉皮影艺术的同时,也能够突破我国现代儿童动画设计中存在的文化传承局限性问题,拓宽儿童动画的设计方向与设计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与现代儿童动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儿童在娱乐学习中进行科普与启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一代代地传承。她认为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传承、交流与创新和发展,并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数据,论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三种研究方法,最后她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论文进度时间规划表。
钟蔚老师对杨铭同学的作品最终完成形式进行了提问,并指出在这篇论文中皮影与动画设计的关联性没有展现,认为杨铭同学可以在有没有人探索,成功的案例、在讲好中国故事下此作品的意义、江汉皮影的保护与探索的力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钟蔚老师又对PPT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点评和指正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解决方法。
朱宣宣同学对论文《基于AR技术下河南浚县泥咕咕数字化展示设计与传承》进行了自己的分享,她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传统民间玩具受到冷落,生存土壤日益消减,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些技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不仅拓宽了非遗的存在形式,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和了解非遗,对非遗的传播和传承极其重要。她向我们解释道AR作为深度信息扩展的工具,由于其直观的表现力,使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采用,借助目前对物体3D视图的移动支持,在网上商店和移动商店中提供基于AR的购物和客户体验变得更加容易。基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项目成果缺乏延展性和推广性,所以朱宣宣同学想通过研究泥咕咕地增强现实展示应用策略,对最终展示设计过程和传承提供帮助,为泥咕咕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策划可实行的新途径,解决泥咕咕传承难发展难的局面。最后她总结到非遗数字化具有四个优势:1.学习成本低;2.丰富的可视化效果;3.新颖的文化体验模式;4.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刘虹弦老师指出AR技术较老,创新性不强,并且提出平台是否能承载此项目,后期进展困难等问题,建议朱宣宣同学要突出自己研究的重点,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孙佳伟同学分享了论文《基于活态传承理念下的江汉平原皮影文创APP设计实践》,他介绍到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而活态研究也是当前国内保护非遗资源最主流的方式之一,他希望让非遗通过活态传承“活”在当下,并从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灵感与思路。他强调活态传承不同于“博物馆式”的静态守护,而是在于环境的流变与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提取后,通过传承人和专业人员的参与,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在社会环境中继续运转下去,以此实现持续、稳定的良性传承与持久发展。“活态”传承还体现在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成品表现形式的活态性和流变性,将传统手工艺大胆创新,融合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和实用需求。活态传承的要素在于民间艺术鲜活地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其蕴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造成不科学的保护与开发,需从活态文化的自身要素上重点考量。他将对江汉皮影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江汉皮影戏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当地政策并结合江汉皮影戏的实际情况,阐述江汉皮影的研究价值。
刘虹弦教授提议需对论文进行实际内容的填充,钟蔚教授认为要从文创方面入手,多多提及文创的内容,要做问卷,用大数据说话,可以做一个APP或创作表情包。
周卓然同学对《数字技术在工业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以宜昌三线建设APP设计实践为例》进行了分享,他首先对何为三线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本文选择宜昌市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与宜昌市三线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研究空白,也能够引起有关学者对此类题材的重视。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数字技术介入工业文化传承可以使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让人民群众全面深入地了解新中国的建设史,具有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价值。保护利用好工业遗产对加强宜昌工业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和继承宜昌三线文化精神,凸显工业文化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的研究目标是运用数字化手段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探索数字技术与宜昌的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产相结合的道路,为工业文化的传承方法提供新的参考,解决工业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希望使用数字化手段弘扬三线精神。
钟蔚老师评价道周卓然同学的选题较为新颖,但是要考虑如何符号化,要增加数字化提取章节,刘虹弦老师认为他数字技术范围太大,第五章内容太少。
李宸璐同学分享的论文是《基于文化消费视角下的非遗文创情感化研究》,她的研究目的是保护和传承非遗,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必须通过跟上时代信息科技手段提高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文化产品内涵的同时强化民族创新产品的可塑性和传播性,进一步增加民族自豪感。她认为应用文创产品作为一个媒介依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蕴含的艺术与审美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从而招致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非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情感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也层出不穷。研究的重点在如何突出文化的特色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准确从文化中提取出能体现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如何准确定位用户需求并确定以人为中心的情感化设计需求。最后她还总结了此项目的创新点和困难点,总结到此项目不仅是让文化通过设计将产品呈现给用户,更是让产品在使用中将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传承下去。
钟蔚老师认为选择非遗题材不能太过广泛,要说具体的一方面,本题材的新颖度也不够,设计结果应更偏向于平面,结合自己的专业,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武欢欢同学分享了《钩编艺术语言在现代文创周边中的应用研究》,她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钩编派系,说明此项目源于钩编艺术的需求、就业和传承。她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现有的钩编艺术案例、钩编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等。
钟蔚老师评价此项目应多结合自己本身的专业,可以换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比如动态海报等表达方式。
付乃雲同学分享了论文《关爱自闭症儿童主题插画设计研究》,她首先讲述了研究的背景,阐述了自闭症的概念,因为现阶段市面上关于自闭症儿童的优秀绘本数量较少,不足以引起大众对这一群体足够的重视。以“关爱自闭症儿童”作为设计研究创意的切入点,致力于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反映社会现象,呼吁人们更加关注自闭症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目的是将设计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希望作品能给读者一些思考与启发,以提高大家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她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现有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绘本,认为自闭症主题绘本在创作上仍有可补充的空间,在内容上缺少自闭症走向社会或治愈过程、对自闭症儿童的亲人和朋友的刻画显得不足、对自闭症儿童有些美化等问题,在形式上有绘本的表现材质单一、只基于画面与情感的描述,与观众互动较少的问题,所以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她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刘虹弦老师认为她的受众明了,主题界定清晰,但是作品展示较少,没有直观的感受。
胡露同学分享论文《五谷视域下元宇宙的五谷数字情绪化设计》,她介绍到本课题研究对五谷领域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以小见大,做文化属性和国家属性的延展研究,对未来植物与元宇宙科技交互体感提供参考,基于此,本文重点聚焦于五谷的地域和文化属性在元宇宙交互体验中的数字设计。作品以图片、模型、影响为媒介,尝试以五谷植物为基础,挖掘五谷在元宇宙时代的数字情绪表达。胡露同学还向我们展示了此项目的具体方案实施的概览。
钟蔚老师对作品的作用提出了问题,认为如果将作品用表情包展现出来,结合一些故事情节和概念会更有效果,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提取五谷的关键词加以利用,也可以结合甲骨文的演变过程进行创作,甚至可以在作品中融入思政内容,会使作品更加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