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媒学院举办2025年第1期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夏佳欣  发布时间:2025-03-12      浏览次数: 审核人:王慧

2025年3月11日下午,传媒学院在西配楼S209室举行第1期研究生学术论坛。5名硕士研究生聚焦广告学、品牌营销、慈善广告、社交媒体品牌互动以及虚拟影响者等多个前沿研究领域,依次分享了他们的研究相关文献,硕士生导师望海军主持此次学术论坛,并给予了精彩的学术点评,传媒学院部分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潘怡子同学的研究聚焦慈善广告的说服力,探讨受害者形象、面部表情、实体性和受害者故事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四项实验,研究发现当展示快乐表情时,展示一组受害者的广告更具说服力;而展示悲伤表情时,单个受害者的广告更具说服力。此外,受害者故事的加入会削弱这些因素对广告说服力的影响差异。该研究为慈善组织设计更具影响力的广告提供了实证依据。

(图一为潘怡子同学汇报现场)

杨雅惠同学的汇报关注虚拟影响者在营销中的应用,尤其是多样性表征对消费者反应的影响。研究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多样化的虚拟影响者在口碑、追随意愿和购买意愿上均获得更高评价,且新颖性和喜爱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该研究为品牌利用虚拟影响者提升营销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理解虚拟影响者与消费者互动提供了新视角。

(图二为杨雅惠同学汇报现场)

李雅瑄同学的汇报围绕广告记忆展开,探讨了功能性广告、情感性广告和隐喻性广告对消费者记忆的影响。研究发现,隐喻性广告在即时记忆和一周后记忆测试中均表现最佳,其在品牌回忆、品牌辨别准确性以及广告细节记忆方面显著优于功能性广告。通过行为实验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广告在大脑关键记忆区域的激活差异,为广告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三为李雅瑄同学汇报现场)

曾莉同学的研究聚焦于餐饮品牌标识中的微笑符号,探讨其对消费者价格和健康感知的双刃剑效应。通过五项实验,研究发现微笑符号会引发消费者对快餐的联想,从而降低对食品健康程度的感知,并进一步降低价格预期和支付意愿。这一效应在不同实验场景下均得到验证,揭示了品牌标识设计中符号元素对消费者认知的潜在影响。

(图四为曾莉同学汇报现场)

姬晓懿同学的汇报基于社交媒体上品牌对品牌的帮助行为,通过定性研究和四项定量实验,发现这种帮助行为比传统自我推销广告更能提升品牌态度、购买意愿和社交媒体参与度。研究还发现,消费者对广告的怀疑主义会调节这种帮助行为的效果,高怀疑主义消费者对帮助行为的评价更为积极。该研究为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五为姬晓懿同学汇报现场)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对汇报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提问并分享观点,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本次组会不仅展示了研究生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激发了更多学术灵感与研究方向。点评导师们对各位汇报同学的研究给予了肯定,老师们认为同学们的研究选题不仅关注了广告学、品牌营销、慈善广告、社交媒体品牌互动以及虚拟影响者。最后,老师们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细化选题方向,细致分析,深入思考。


TOP
TOP